政策法规
中共湖州市委关于制定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12/09/03   阅读:3163    字号选择:
 
中共湖州市委关于制定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7日中国共产党湖州市第六届委员会
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湖州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和谐民生”要求,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精神,结合湖州实际,就制定我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二五”时期
  湖州发展的现实基础
  谋划“十二五”发展,必须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趋势,积极抢抓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1)“十一五”时期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全力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全面促进城乡协调和经济社会统筹,着力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了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到2010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重要指标均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可达到129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5000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70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装备制造等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占比提升,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不断拓展提升,湖州和长兴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统筹走在前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特色初步显现;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影响日益扩大。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企业改革、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活力不断增强;接轨沪杭、区域合作、对口援建等深入开展,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市建设成效明显,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生态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法治湖州”建设深入推进,“平安湖州”建设实现“三连冠”,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五年的奋斗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为湖州“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十二五”时期湖州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发展模式快速转变。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继续快速发展 ,国内需求不断扩大,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外部需求结构明显变化,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加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区域发展看,随着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实施和高铁时代的到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湖州作为贯通长三角城市群南北两翼、连接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城乡发展协调、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全方位接轨沪宁杭等大都市,深层次参与区域合作。同时,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资源争取、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面临更大压力。从湖州自身看,我市正处于人均GDP 6000美元至10000美元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市发展仍面临着结构性、素质性、资源性矛盾的约束,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要素制约加大,社会矛盾增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等任务十分繁重。
  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市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感、责任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扬长避短,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湖州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十二五”时期
  湖州发展的总体要求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湖州实际,科学确定未来五年湖州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3)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体部署,全力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根本目的,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加快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
  (4)基本原则。“十二五”时期,要实现湖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把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作为加快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发展民主、保障民安,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使发展成果更加广泛、更加均衡地惠及全市人民。
  ——优化结构、转型提升。把优化结构、转型提升作为加快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协同带动,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把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作为加快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持用改革创新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再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切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推动各方面的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生态优市、绿色发展。把生态优市、绿色发展作为加快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力打造山水清丽、环境秀美的生态湖州。
  ——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把统筹兼顾、全面协调作为加快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对内与对外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更趋协调,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5)主要目标。根据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和省委对湖州的目标定位,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后五年湖州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质量不断提升、效益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区域竞争力有效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做强,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率上升,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新型城市化全面推进,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前列,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县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新格局基本形成。到2015年,全市60%以上的村成为美丽乡村。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率持续提高。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成为全省、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改革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总量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走出去”步伐加快,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民生得到新改善。就业创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民生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法治湖州”、“平安湖州”建设再上新水平,社会管理有效加强,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十二五”时期
  湖州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建设“四区一市”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解决突出矛盾,创新工作举措,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建设具有湖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突出“高、新、特、优”产业发展导向,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为突破口,努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现代服务业加速、现代农业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6)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大农业投入,深入实施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科技推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公共服务“六大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生态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标准农田质量。围绕“4231”现代农业培育计划,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农技推广联盟,积极发展优质种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7)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增量优化与存量升级相结合,努力形成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结构,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特色产业培育计划,大力培育发展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装备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进一步提升德清生物医药、长兴蓄电池、安吉椅业、吴兴金属材料、南浔木地板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提升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做强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和形成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标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知识产权、有营销网络的创新型企业。
  (8)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服务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加速、扩量、提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科技信息、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健康养生、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公共服务业,引导住房、汽车消费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突出生态、文化特色,整合资源,串点成线,加快建设和提升太湖旅游度假区、南浔古镇等重点景区景点,打响“太湖、古镇、名山、湿地、竹乡、古生态”旅游品牌,加快建设区域休闲旅游度假中心。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改造提升特色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商贸物流企业集团,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物流园区,加快建设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积极培育发展文化科技、艺术设计、广告设计、文化创作生产、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深化金融改革,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加快金融产业发展。
  (9)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发展,加快规划建设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和临沪、临杭、临港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继续推进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整合、扩容、升级工作,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快临沪节能电梯、临杭装备制造、南太湖生物医药、康山新能源等十大重点特色产业生态工业园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积极推动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
  (10)优化市域发展布局。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区,突出区域主导功能,加强分类指导,形成发展导向明确、要素配置均衡、空间集约集聚的发展格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中心城市集聚提升,加快吴兴东部新城、南浔新城和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太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推动长兴县城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支持德清武康、安吉递铺中心县城建设,提升中心镇建设水平,着力构筑“一带两组团四轴线”的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空间架构:一带,即“长兴——湖州(含吴兴东部新城)——南浔”环太湖城市带。两组团,即德清组团和安吉组团。四轴线,即依托G318公路、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形成辐射泗安乃至皖南地区的西部发展轴;依托申嘉湖高速西延、S11公路、S04公路,形成辐射和平、梅溪、递铺等地的西南部发展轴;依托G104公路、杭宁高速公路、杭宁高铁和宣杭铁路,形成辐射埭溪、洛舍、武康等地的南部发展轴;依托申苏浙皖高速公路连接线辐射双林、练市等地的东南部发展轴。在支持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同时,着力做大做强市区经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11)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实施生态城市建设行动纲要,坚持“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特色,按照中心城市“中心极化、东西联动、南北呼应、滨湖崛起”的发展格局,提升城市规划和设计水平,加快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地下空间开发,着力更新旧城、完善设施、打造地标、修复文化、凸显山水,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提升城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积极推广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完善城市交通、通信、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合理规划交通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城市“网格化、数字化、实时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12)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的要求,深化市校合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和“1381行动计划”,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把全市农村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富裕、户户文明、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优化村庄布局规划,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推进农村人口和产业集聚,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创业增收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坚持点面结合,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新农村示范带(区)建设,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不断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积极推进八里店南片等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样板区、“湖州模式”展示区。
  (13)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加强中心镇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强镇扩权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把中心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现代城镇,充分发挥其在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发展中的作用。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增强中心镇经济发展实力。加大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集聚和承载能力。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规模大、条件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14)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统筹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围绕建设长三角区域交通节点和枢纽城市,以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区域快速通道、农村公路、航道港口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实现城乡交通、区域交通和综合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平原圩区建设等重点水利工程,着力构建以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保护为重点的水利保障体系。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加快城市天然气工程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完善的天然气输配管网。推进骨干传输网和新一代互联网建设,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三)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建立健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市、教育强市和人才强市,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15)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三创”载体建设,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与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16)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重视特殊教育,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整合资源,着力构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积极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点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及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加强以师德师风和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为重点的队伍建设。
  (17)建设人才强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实施《湖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坚持引育并举,深入推进以“南太湖精英计划”为龙头的系列引才计划、“365”优秀创新团队培养拓展工程、“三个一批”优秀企业家建设工程、“南太湖新技师”培养引进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和转型升级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整体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加快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落实人才发展重大政策,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四)深化生态市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深入推进生态市和省级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健全生态制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8)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全面推进生产生活各领域、各环节的节能。严把项目准入关,优先发展低能耗产业;突出抓好高能耗行业和企业节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全面推进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扎实做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突出抓好重点污染源以及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工作,全面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促进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19)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20)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加大水、大气、噪声、固废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防治力度,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大力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开展河道整治,建立健全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巩固清淤成果,努力促进水环境明显改善;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积极开展生态修复,促进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规范矿山开发,积极创建绿色矿山,促进矿区生态环境自然恢复。大力推进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强化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建设管理,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主要流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
  (21)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体系。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生态创建和绿色创建活动,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倡导理性消费,引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注重节约、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加大生态环保转移支付力度。扎实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探索“碳汇”交易。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参与环保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事业,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多元投融资机制。加强气象、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急体系建设,加大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区域协作机制,形成太湖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联动机制。
  (五)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软实力。
  (2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用“开放、务实、创新、和谐”的当代湖州人文精神激励干部、鼓舞群众,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活动,切实加强大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努力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2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按照体现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更加注重面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建成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农村文化“八有”保障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坚持文化惠民,深入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场馆免费开放,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积极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提升湖州文化影响力。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加强全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提高引导水平。
  (2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加快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努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加强文化创作引导,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创作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湖州特色、面向国内外的文化精品。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不断繁荣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体用品制造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文化节庆会展业、文化产品流通业。以文化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为带动,聚集和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形成一批集聚效果明显、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基地。
  (六)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5)积极推进创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积极创建全国创业型城市,完善自主创业扶持政策,提高群众创业积极性,全面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努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进一步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对城乡困难群体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探索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联动增长机制,促进职工工资较快增长。大力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增加城乡低收入家庭转移性收入。广泛推行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6)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全覆盖,切实提高保障标准。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加大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积极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和受益面。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其他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红十字事业,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27)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和人口工作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卫生强市,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完善重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体系。推进城乡健康知识普及,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整合资源,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确保食品安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构建覆盖城乡、相对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提升“平安湖州”建设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8)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组织领导、协作配合、督促检查、考核奖惩等机制。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进基层党组织有效覆盖、有效管理、有效提升,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按照社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快组建专业社工队伍、志愿者队伍,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力量,积极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做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
  (29)强化矛盾源头防范化解。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力求源头上防止问题发生。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着力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化,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坚持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化、化解基层化”,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30)深化“平安湖州”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部门责任落实和联动机制,推进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系统平安创建活动。依法坚决打击各种严重经济犯罪、刑事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高满意率。建立健全安全隐患动态排查治理机制,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强化抗风险意识,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完善政法工作保障体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为“平安湖州”创建提供组织保障。
  (八)深入推进各领域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活力。
  (31)深化省级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坚持系统设计、试点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创新土地管理、金融服务、科技推广等制度机制,切实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加大村庄撤并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加快合理集聚。扎实推进农村宅基地和农房产权制度、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确权登记发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破解农房改造建设等融资难问题。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把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逐步转化为城镇居民。
  (32)深化企业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完善经营体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继续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鼓励民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推动企业上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开放民间投资渠道,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支持国有、民营、外资经济融合互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33)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深化完善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加快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有序培育发展新型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创新金融产品,着力构建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农村发展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构建良性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3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公共权力透明规范运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扩权强县(区)、强镇扩权改革,激发县(区)和中心镇发展活力。进一步理顺市与区的行政管理关系,支持两区加快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提升行政效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公共服务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35)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内外资项目的准入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瞄准世界500强、中央和民营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引进一批“大、好、高”项目;重视智力资本引进,积极吸纳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注重完善投资软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升内外贸易水平,优化出口主体、出口商品、出口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鼓励企业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鼓励优势企业加强国内营销网点建设,拓展内需市场。建立健全以网络电子平台为主要载体的国际国内贸易信息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公平贸易工作,不断完善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体系。
  (36)加快“走出去”步伐。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支持和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收购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知名品牌以及上市融资,在海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和资源开发基地,办好境外经贸合作区,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加强涉外宏观指导和政策服务。
  (37)深入推进区域合作与交流。认真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深化接轨沪杭、融入长三角工作,支持德清、安吉等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主动接受周边大都市的辐射。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加强与周边地市及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和支持省际、市际边界县(区)乡镇发展。认真做好援疆、援藏和对口帮扶工作。
  四、“十二五”时期
  加快科学发展的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激发全市人民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谱写湖州“十二五”发展新篇章。
  (38)加强党的领导。围绕构建“五个党建”新格局,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不断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着力增强党员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提高谋划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能力,提高依法办事、应急管理、舆论引导、群众工作的能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成为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监督管理、激励保障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切实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非公企业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完善具有湖州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促进廉洁从政,为加快科学发展提供纪律保证。
  (39)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推进“法治湖州”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拓宽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认真贯彻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公正司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深化全民国防教育,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40)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更好地服务和保障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执行力建设,着力增强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化制度保障,切实做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推动决策执行、工作落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把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作为效能建设的着力点。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和群众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创新服务举措,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服务效率,进一步优化湖州发展软环境。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切实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湖州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十二五”发展的目标已经确定,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而共同奋斗!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浙江省江苏商会  湖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湖州市总商会  上海市江苏商会  易宝城  嘉兴市江苏商会  广东省浙江商会  湖南省浙江商会  上海湖州商会  湖州市温州商会  
| 首 页 | 关于商会 | 商会动态 | 商会服务 | 招商引资 | 政策法规 | 兄弟商会 | 商会制度 | 英才聘用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湖州江苏商会 2008-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最佳分辩率1024x768